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于水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观点】著作等身之叹

2013-10-11 17:11:34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于水
A-A+

  对一个中国文人的最高评价就四个字,“著作等身”。我的第一本文集《大忘楼笔记》出版之时,大脑“屏幕”上老是出现这四个大字,有一点点窃喜,好像就要建功立业似的。于是,见四下无人,便取一本放在脚边来比,其高还未过脚面,顿受打击,何时才能著作等身啊。我粗算了一下,25本到膝盖,等身至少95本,以每年写一本的速度,我要勤奋到150岁。犹如把喜马拉雅山打一个通风口,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  我猜,著作等身这个词应流行于唐宋以后。上溯到孔子那个时代,字写在竹简上,一卷竹简也不过千余字,孔子的著作大概可以装一牛车。竹简又不能一个个码起来与人比高,那时候就不好讲著作等身,也许叫著作五车吧。唐宋以后有了木版印刷的线装书,因木刻的宋体字比较大又是单面印,一本书也就万把字,我量过,一套《金瓶梅》摞起来,已过膝。因此,像袁枚、纪晓岚等等作家,著作等身是一定的。
  出版业的革命,也革了著作等身这个词的命。比如张爱玲、贾平凹、王朔等等,写了那么多书,摞起来也不过刚到肚脐眼。比比他们,我也就欣然了,一个画画的,又何必有著作等身之累。再说了,文字的标准不是以量计胜负。又不是评职称,非得多少字。孔子的《论语》、老子的《道德经》字少得都不能成册,但都流传千古。有的人写书无数,但都没有一句能流传下来,这就比较可悲。
  看着我脚边的《大忘楼笔记》,不禁有弘一法师之叹:悲欣交集!悲:断了著作等身的念想,没了名句传世的奢望;欣:出本书逗着自己高兴,如果意外博个诸君一笑,那就是大欣了。
  向著作等身的前辈们致敬!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于水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